今天小点看了《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》第三部分 引导而非控制里的4教育有表现欲的孩子:不敢训诫。
又一次解答了我昨晚的困惑。
【情景回放】
昨晚,奶奶要给小石头洗澡,小石头不愿意。
我就跟小石头提议:你带小恐龙去洗澡吧,他想洗澡了。
于是小石头就开始挑恐龙,结果挑了个姐姐之前一直玩的三角龙。
雪儿姐姐看到了,赶紧跑过去,抢了过来。
小石头就哇哇大哭。
我哄了一会小石头,他还是坚持一边哭一边要姐姐的三角龙。
雪儿听弟弟一直哭,受不了了,最终把三角龙扔给弟弟说,我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。
气呼呼跑走了。
结果,等我再一抬头,雪儿抱着一个巨大的球砸了过来,我赶紧用手挡住,结果球还是砸到我的头上。
我痛的大声喊了声:雪儿!
她的眼睛里立刻出现了害怕和惊惧。
如果是之前,我一定会狠狠的怒视雪儿,说你怎么可以这样?!不是告诉过你不能打弟弟吗?也许还会动手。
但是,我刚从书中了解到,知道雪儿不是故意的,她只是在发泄她的情绪。
我赶紧伸手去抱住了她,让奶奶带着心满意足的石头去洗澡。
而我则抱着雪儿,平和的说:“雪儿,刚才你非常的生气妈妈知道,只是妈妈说过,不可以打人的,而且你刚才打我好疼。”
跟雪儿轻声细语的聊了几句后,她擦擦眼泪,又去玩别的玩具了,而且之后再也没跟弟弟吵架。
虽然我算是成功安抚了雪儿,但是我也产生了困惑。
那就是雪儿为什么总是要打弟弟呢?我们已经多次跟她强调过,她每次打完自己心里也很害怕,但是每次还是会先行动,再害怕,恶性循环。
今天我终于知道了,并且明白了,雪儿之所以总是屡教不改、动手打人的原因。
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:
“研究已经充分证明,惩罚并不能阻止激情犯罪。当人们被极其强烈的情绪驱使时,他们无法进行理性思考。
6岁以下的儿童理性大脑还不能完全控制他们的情绪大脑,所以当他们受强烈情绪控制时,便不会考虑他们可能遭受的惩罚。
惩罚并不能消除他们“激情犯罪”的强烈需求或情绪,也就不能阻止不当行为的再次发生。”
我恍然大悟,正如网上许多老实人犯罪的情况一样,他们都是“激情犯罪”,情绪太强烈了,根本无法正常思考。
雪儿作为小朋友,就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知道这个之后,我释然多了,原来孩子不是不听话,而是“听不了话”,既然这是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,我们就不用苛责孩子了。
想要避免再度出现打人情形,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非常激烈的时候,一定要第一时间安抚他们的情绪,没有了强烈的情绪,也就没有了“激情犯罪”的土壤。
归根结底,我们还是需要细心的观察和呵护孩子,接纳他们的情绪,限制他们的行为,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。
我们要永远记住,孩子都是好孩子,他们只是需要我们给予引导,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事。
END
我是田点,育儿育己修炼中~
❤️感恩孩子,接纳自己,觉察反思,相伴成长❤️
扫描下方二维码,加个好友,围观朋友圈,每天分享育儿干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