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小点看到了《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》第三部分 引导而非控制里的通过共情设定限制:基础篇
今天的阅读,让我有两点收获。
01 强制隔离不可取
在这章,劳拉·马卡姆博士主要阐述了吼叫、隔离和后果的错误育儿思想,即使在其他的书上这些好像是帮助我们育儿的有效手段,但其实,这些并没有想象中有用。
尤其是看到马卡姆博士说到隔离的时候,我就想到雪儿小时候。
因为我曾经看到过,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里面尹建莉老师说不要做穿着西装的野人,就是不要打孩子,所以雪儿每次惹我生气,我都克制住了打她的冲动。
但是我依然选择了强制的隔离,这往往是需要我用肢体冲突,就是用力量将她带到房间里,进行说教。
至今在我脑海里还能清晰的印刻出雪儿当时恐惧害怕的眼神,由此可见,即使我竭尽全力的控制自己,强制隔离依然给雪儿带去了不可磨灭的阴影。
所以说,强制隔离并不靠谱。
02 强制道歉不可取
“如果你希望孩子改正错误,例如,当他伤害了弟弟时,你应该怎么办?
在这种情况下,自然后果是,他伤害了兄弟关系。如果你能设法让他镇定下来,帮助他解决攻击弟弟的情绪问题,即使弟弟的确有时让他特别生气,他也会更容易承认自己不该使用粗暴语言,以及他爱弟弟的事实。
如果你的家庭养成了良好习惯,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感受,积极改正错误,如果你率先垂范交给他如何修补错误,他就会像你一样去做。
你最好在家里制定一条规则,当大家相互伤害后,应该积极修补错误。
但是一定不要试图强迫孩子道歉,否则他会感到难以接受。
你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修补与弟弟的关系,而不是对你的管教心生怨恨,迫使他接受斥责。”
这给我一种感觉,好像劳拉博士就是看到我家的真实情况,所以才给了我陈恳的建议。
雪儿打弟弟这件事,通常我的解决方式是安抚弟弟,然后要求姐姐跟弟弟道歉。
没有大声斥责,也没有给雪儿惩罚,只是让她道歉。
没想到,这样做,也有一定的弊端。
如果换位思考,其实,这个不难理解,因为对不起这三个字,我自己都很难说出口,吵架过后,最多的不过是重新开启一个新话题,把这个翻过去。
我自己都难以做到的事,却强制要让一个孩子去做到,确实强人所难了。
因此,每次的强制道歉其实都是以雪儿的默默流泪结束。
那么今后我应该如何做呢?
当然,首先是降低弟弟挨打的频次,主动关心姐姐的情绪和需求,最好将苗头扼杀在摇篮里。
如果没有及时发现,姐姐打完弟弟了,那么就需要,解决姐姐的情绪问题之后,我示范引导雪儿,修补和弟弟的关系。
但是,如何示范引导?怎么修补关系?我其实还是一头雾水,毕竟我本身也没有经验。
有时候读书只能让自己发现错误,而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,还是需要自己思考加实践。
或许可以说:很抱歉,弟弟,我刚刚打了你,我是因为玩具被抢之后心情非常难过,我希望下次你想要东西的时候征求我的同意,或者我们交换。
下一次,这样试一试吧。
毕竟,实践出真知!
END
我是田点,育儿育己修炼中~
❤️感恩孩子,接纳自己,觉察反思,相伴成长❤️
扫描下方二维码,加个好友,围观朋友圈,每天分享育儿干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