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档综艺节目中,戚薇提到:女儿Lucky非常喜欢化妆品和美丽的裙子,有一次,她穿了一件小裙子,lucky就特别喜欢,想要穿,就对妈妈说这裙子是她的。
然后戚薇就直接告诉女儿,不,这不是你的,这是我的,然后两个人就“吵”了起来。
而另一个嘉宾陈学冬就非常不理解的问道:“难道不应该是告诉lucky等妈妈穿完,晚上再给你吗?”
戚薇听完立马否定的说:“不能这样安慰她,你没有理由因为自己年纪小,就可以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当成自己的,谁也不应该惯你这个坏毛病”。
戚薇继续解释说:“我拒绝她的原因是我希望从小就培养她的意识,不能让她以为她年龄小就可以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。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,我们不能纵容孩子的这种坏习惯。”
不得不说,戚薇的这个回答值得点赞。
我相信许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,会选择迁就孩子,自己换一条裙子,或者像陈学冬一样安慰孩子,晚上就给她了。
别看这个举动很小,但是它传递给孩子的理念确是危害巨大的。
它会让孩子错认为:我想要的就都会是我的。
这种想法最终会危害孩子的一生。
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:“一切都给孩子,牺牲一切,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,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。”
许多父母以为对孩子的爱,就是无限制的满足,即使是无理的要求。
当父母满足孩子每一个无理要求时,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,种下一颗种子。
它会让孩子慢慢养成随心所欲的习惯,过分依赖别人、无视他人的感受,并形成一种坚定的认知:只要我想,我就能得到。
但是,我们都知道,这是错误的,孩子终有一天会认识到,现实不是他想就能得到,他怎样努力都有可能得不到的时候,他就会无所适从,甚至会产生极端行为。
这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其著作《父母手记: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》中讲述的皮鲁的故事。皮鲁从小就被父母过度满足,当他无法得到想要的女孩时,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,甚至做出了自残的行为。
法国思想家卢梭在《论教育》中也指出了这一点:“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?那就是,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。他得到的越多,想要的也越多,迟早有一天,你不得不拒绝他,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,对他的伤害,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这些东西的痛苦。”
卢梭的话与马卡连柯的理论相得益彰,他们都强调了孩子需要学会接受拒绝,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权利。
戚薇的做法是很好的教育案例。她不仅向孩子明确表达了“这是我的,不是你的。”的立场,而且在这个过程中,她有效地向孩子传递了尊重他人所有权,理解并接受“我不能得到所有我想要的东西”的重要概念。
这是对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育,让孩子明白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,而不是满足他们所有的欲望。
当我们再次遇到孩子的无理要求时,应该怎么做呢?
看看戚薇的解释吧:“不要因为你年纪小就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你的东西,如果你想要的,你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买,但你不能去抢。”
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,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个性。
而作为父母,我们的责任是引导他们去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,了解自己的需求,为之努力,但也要明白人生并不是处处如意,也会有遗憾。
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真正的独立、释然和幸福。
END
我是田点,育儿育己修炼中~
❤️感恩孩子,接纳自己,觉察反思,相伴成长❤️
扫描下方二维码,加个好友,围观朋友圈,每天分享育儿干货!